数字时代的遗忘权

邮局门口的绿色铁皮信箱早已生锈,投信口结着蛛网。人们不再写信,自然也不会保留那些字迹洇透的信纸。从前的人若要销毁记忆,只消划一根火柴,看着火舌舔上纸角,顷刻间便将往事化为灰烬。如今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种新的困境——数字记忆的永恒性。

互联网档案馆的服务器里躺着无数被主人遗忘的主页。某位程序员十五年前写下的恋爱日记,某位主妇分享的烘焙心得,某位中学生记录的游戏攻略,都成了数字废墟里的陶片。这些数据不会像旧日记本那样被虫蛀,也不会像老照片那样褪色,它们顽固地存在着,像博物馆里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标本。

我曾见过一位中年人在社交媒体上偶然翻到自己二十岁时发的动态。那些充满酒气的豪言壮语,那些现在看来幼稚可笑的情感宣泄,让他窘迫得耳根发红。他试图删除,却发现早已被某个爬虫程序存档。数字记忆的永恒性正在制造新的窘境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历史的囚徒。

欧洲某法院曾判决搜索引擎必须提供"被遗忘权"服务。这倒是个有趣的尝试——让个人可以要求删除那些过时的、不相关的个人信息。可实际操作中,那些数据真能彻底消失吗?抑或只是从明处转到了暗处?就像小时候用橡皮擦使劲擦掉铅笔字,纸上总会留下浅浅的凹痕。

老式胶片相机的底片若保存不当,数年后会自行模糊。而今天的数码照片,只要云服务器还在运转,就能保持原样传给曾孙辈。我们创造了永不褪色的记忆载体,却忘了人类本就需要遗忘的权利。那些本该随时间淡去的情感伤痕,那些无伤大雅的年轻荒唐,现在都被钉死在数据十字架上供人观瞻。

或许将来的某天,人们会像定期清理阁楼那样,专门设立"数字扫除日"。到那时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:遗忘不是缺陷,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慈悲。

评论
暂无评论
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
点击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