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螺旋
夏日的午后,蝉鸣聒噪得厉害。我坐在小区凉亭里,望着几个孩童追逐打闹。他们嬉笑着,声音尖锐而快活,丝毫不顾忌这炎热的天气。
忽然,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摔倒了。他趴在地上,没有立即爬起来,也没有哭。我正犹豫要不要上前,却见他的母亲从远处快步走来。
"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!"女人站在孩子面前,声音不大不小,"男子汉不许哭。"
男孩的肩膀微微抖动,但终究没有发出声音。他用手撑地,慢慢站了起来,膝盖上沾了些尘土。女人满意地点点头,从包里掏出纸巾,草草擦了擦孩子的裤子,便牵着他走了。
我望着他们的背影,想起前日在超市见到的一幕。一位父亲带着女儿购物,小姑娘看中了一盒巧克力,父亲不允,她便放声大哭。那哭声在安静的超市里显得格外刺耳。周围人纷纷侧目,父亲涨红了脸,最终妥协了。
两相对照,颇为有趣。如今的孩子,有的被训练得不敢表达痛苦,有的则被纵容得肆意宣泄情绪。前者如那男孩,将委屈咽下肚去;后者如那女孩,把哭声当作武器。
小区里住着一位退休的老教师。有次闲聊,他说起现在的教育:"我们那时候讲究'打落牙齿和血吞',现在倒好,孩子们动不动就要'心理疏导'。"老人摇摇头,"过犹不及啊。"
黄昏时分,我又见到那个摔倒的男孩。他独自在沙坑里玩,动作很轻,几乎不发出声音。不远处,几个孩子正在争夺玩具,吵吵嚷嚷。男孩抬头看了一眼,又低下头继续玩自己的沙子。
我想,沉默与喧哗之间,本不该如此泾渭分明。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点击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