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愤怒
每每看到那些被称作"弱势群体"的人,我心里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。这情绪并非怜悯,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、近乎愤怒的东西。
菜市场的老王,每日清晨四点便起身,推着那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去进货。他的背已经驼了,手指关节粗大变形,那是常年浸泡在冷水里的结果。人们从他摊前经过,挑选最水灵的蔬菜,却极少有人正眼瞧他。偶尔有顾客为了一毛两毛争得面红耳赤,老王只是沉默地点头,皱纹里夹着几十年积攒的疲惫。
街角修鞋的张师傅,在小板凳上一坐就是三十年。他的工具箱里排列着各式铁钉、胶皮和线轴,每一样都磨得发亮。如今穿皮鞋的人少了,他的生意也淡了,却仍日日出摊。有人问他为何不歇着,他咧开缺了门牙的嘴笑笑:"闲着也是闲着。"
小区里的保洁刘嫂,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。她熟悉每一层楼的垃圾桶,知道哪家爱扔快递盒,哪家常有剩饭。某日她高烧不退,却仍旧来上班,因为"请假要扣钱"。住户们抱怨电梯里有异味,却无人注意到那个蹲在角落擦拭呕吐物的瘦小身影。
这些人的存在如同空气,人们习惯了他们的服务,却很少思考他们的生活。他们像城市的影子,明亮处看不见,却实实在在地支撑着光鲜亮丽的"正面"。
我常想,我们所谓的"同情"究竟有何意义?居高临下的怜悯不过是一种精神施舍,真正的尊重应该是平视——看见他们的劳动,承认他们的价值,记住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。
老王的菜摊前新添了一个二维码,张师傅的工具箱里多了几瓶进口胶水,刘嫂的推车上挂着孙女画的向日葵。这些细微的变化提醒我们:他们不是背景板上的固定图案,而是同样在努力生活的人。
城市的黎明依然由他们唤醒。只是这一次,或许我们该学会用目光致意。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点击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