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常日子里的光
老张在菜市场有个固定的豆腐摊子,四十年了。水泥台面被磨得发亮,边角处有些细小的缺口,露出里面灰白的水泥芯子。他总在清晨五点支起摊子,那时天还青着,路灯未熄,他的身影在昏黄的光里显得格外清晰。
豆腐是用卤水点的,老法子。黄豆头天晚上就得泡上,石磨一转,乳白的浆汁便顺着磨盘流下来。街坊们说,老张的豆腐有股子"老味道",瓷实,豆腥气淡,煎炒炖煮都不易碎。这评价让他眼角堆起皱纹,手上的活计却不停,豆腐刀在案板上敲出清脆的节奏。
六点半光景,第一批主妇们来了。穿睡衣趿拖鞋的,拎布兜的,间或有几个晨练回来的老人。老张不用问,刀往豆腐块上一比划,主顾微微点头或摇头,交易就成了。偶尔有新搬来的年轻人,嫌他不用电子支付,老张就从铁皮钱盒里排出几个钢镚找零,硬币碰着铁皮,叮当两三声。
去年冬天,连锁超市开了自制豆腐工坊。机器现做,扫码支付,还送小葱。老张的摊子冷清了好一阵,直到开春时,超市的豆腐被投诉掺了石膏粉。那以后,他的水泥台前又排起了队,人们也不催,就站着看他把豆腐从木模里倒出来,热气混着豆香漫开,像某种古老的仪式。
七月里最热的那天,老张中暑晕在摊子前。醒来时发现冰柜上贴着张纸,歪歪扭扭写着"张师傅好好休息",底下压着二十多个签名。他捏着那张纸看了很久,第二天照例支起了摊子,只是多摆了只塑料凳,给买豆腐的老人们歇脚用。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点击登录